发布日期:2025-10-12 18:52 点击次数:59
菲律宾有许多贫民窟,其中有一个特殊且悲惨的地方,被称为“活死人区”。在这里,居民的家竟然是棺材,孩子们的玩具是尸体。虽然菲律宾常因其美丽的海滩和热带风情而著名,但这些光鲜亮丽的表面下,隐藏着一个长期困扰这个国家的问题——贫富差距。
这个问题并非最近才出现,而是由来已久。二战后,菲律宾的经济曾有过一段快速发展的时期。然而,由于长期受西班牙殖民的影响,菲律宾仍然背负着许多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。例如,大地主和领主制度,这些都让社会财富高度集中,贫富差距更为悬殊。菲律宾独立后,土地改革未能有效实施,导致农民无法拥有自己的土地,只能在大地主的土地上当雇农或者租地耕种。与此同时,政治权力依然掌握在少数大地主家族手中,他们通过民主选举继续控制国家资源,导致贫民无法改善生计。
展开剩余81%对于许多农民而言,由于缺乏土地,他们仅靠一年两次的收成以及少量的农作物买卖维生。大部分收入需要上交给地主,生活的压力巨大。为了生存,他们不得不借高利贷,债务越滚越大,最终只能背井离乡,来到城市寻求新的机会。然而,城市的生活同样充满艰辛——首先是住哪里?
于是,贫民们纷纷涌入大城市的贫民区,寻找栖身之地。马尼拉等大城市周围的贫民窟,环境脏乱,缺乏基本的生活设施,水电和天然气供应都很不稳定。居民们只能靠捡垃圾为生,取水也只能去堆满垃圾的河边。他们常常白天工作,夜晚尽量不使用灯光,甚至用木材生火做饭。1990年代,非法占地的贫民区人数激增,从160万人增长到280万,造成严重的居住问题。
菲律宾政府曾在2007年和2008年进行清理行动,但许多贫民并未得到合理安置,反而被迫搬迁到更糟糕的地方——墓地。这些墓地成了贫民新的栖身地,而这些墓地的豪华程度常常超过了普通贫民的住房。富人死后的“房子”往往修建得像别墅,而这些墓穴就成了穷人的“家”。很多贫民甚至几代人都住在墓地里。墓地的“居民区”越来越大,情况令人堪忧。
除了墓地,还有一个贫民窟名为巴塞科,它被称为“卖肾街”。巴塞科是一个不起眼却非常特殊的地方。这里住着很多打短工的码头工人和他们的家人,他们的住所通常只是一些简陋的窝棚。生活条件极其艰苦,孩子们常常在很小的年纪就出去捡垃圾、卖废品。而为了减轻家庭的负担,一些人甚至选择卖肾这种极端的方式来换取一时的生计。
卖肾已在菲律宾存在了至少二十年,随着时间的推移,卖肾的价格逐渐下降,从十几万比索降到十万比索以下,甚至更低。而令人痛心的是,越来越多年轻人加入了这个行列,社会的不公平和贫困逼迫他们作出如此极端的选择。
然而,比巴塞科更为极端的贫民区,还是马尼拉的“活死人墓”——马尼拉北部墓地。这个墓地是菲律宾最大的公墓,占地54公顷,是许多上流社会人士的安息地。然而,墓地的许多墓穴原本是用来埋葬死者的地方,却被无家可归的贫民占据,成为他们的“家”。这些居民搬进墓地后,改造墓穴成自己的住所,狭小的空间只能容纳简陋的家当,有的甚至住在棺材上。
虽然墓地的生活条件极为恶劣,但对于贫民来说,比起露宿街头,这里至少有“遮风避雨”的地方。虽然这里的居民没有水管、没有自来水和抽水马桶,他们只能用地下水洗衣、洗澡;用过滤水桶装水供饮用;家中没有厕所,只有一些简易的便溺设施。然而,这些贫民也学会了在有限的资源下生存,他们用简易的木柴火炉做饭,用塑料袋或宝特瓶解决如厕问题。虽然条件艰苦,很多居民依然感到,至少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家。
每年11月1日的“亡灵节”是一个特别的日子,那时候,墓地里的人们要被暂时驱赶出去,给来祭祖的亲戚腾出地方。然而,这种困境并没有让居民们放弃对生活的希望,他们依然过着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。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,似乎对生与死有着不同寻常的理解,他们从小没有玩具,尸体就成了他们唯一的“玩具”。不过,尽管如此,墓地里的居民仍然保持着豁达的态度,日常生活中,他们也能从中找到快乐,有时甚至能享受一下卡拉OK娱乐。
这片墓地和贫民窟,是菲律宾贫富差距最直观的体现。对于那些挣扎在贫困线上的家庭来说,墓地和贫民窟可能并不是最坏的选择。在他们看来,能在一个固定的地方生存,已经是一种幸运。
-END-
发布于:天津市 上一篇:国芳集团捐款捐物驰援兰州市榆中县灾区 以实际行动彰显企业担当
下一篇:没有了
